2025年2月27日,搜狐创始人、物理学博士张朝阳走进全球光储龙头企业阳光电源,搭档阳光电源副董事长顾亦磊、阳光电源高级副总裁吴家貌,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张朝阳的物理课》,向公众揭示了新能源高渗透率下储能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与产业价值。
这场直播不仅是一场科学与产业的跨界对话,更是一次对新型电力系统核心技术的深度解码——构网型储能“黑科技”,正以其颠覆性的创新,成为能源转型的“破局之钥”。
储能技术革命:从“跟网”到“构网”
传统电力系统中,储能设备通常以“跟网型”模式运行,被动适应电网的电压和频率变化。然而,随着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电力电子设备占比激增,电网的惯量和阻尼能力大幅下降,电压失稳、宽频振荡等问题频发。2023年巴西大停电、欧洲圣诞电力故障等事件,均暴露出传统储能的局限性。
构网型储能的物理本质,在于模拟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主动构建电网的电压和频率。其核心是通过电力电子设备(如储能变流器)实现“电压源”功能,而非传统“电流源”模式。
张朝阳在直播中用物理公式解释道:“这类似于传统力学中的惯性定律——同步发电机的转动惯量能稳定电网频率,而构网型储能通过算法模拟这一物理过程,赋予电网‘虚拟惯量、阻尼、黑启动’等。”
阳光电源的“干细胞电网技术”,正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其构网型储能系统可实现微秒级电压构建、毫秒级快速响应,以及多机协控下的GW级黑启动能力等。
如果把电网比喻成茫茫大海,那么构网是电网的人造定海神针。顾亦磊博士解释道,构网技术就像是当大海的面积越来越小的时候,用一套技术来控制“纵横交错”的河流,共同来维持海平面高度的相对稳定。每条河流的位置都不一样,每个时刻的水流量也不一样,控制算法是非常复杂的,要考虑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但控制电网远比控制河流水位要复杂得多。
顾亦磊在直播中透露,这一技术源自阳光电源对电网“双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性的深刻洞察,也在于其深耕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传统储能如电流源,依赖电网电压支撑;而构网储能作为电压源,能自主构建交流电压,为电网提供惯性支撑,就像给新能源电力装上了‘数字同步发电机’”。
例如,在广西北海涠洲岛项目中,阳光电源储能电站不仅解决了孤网电压波动问题,还实现了国内首个储能黑启动功能,快速恢复供电。此外,正在交付中的沙特7.8GWh大容量储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黑启动项目之一。
早在2006年,阳光电源就开始研究储能构网技术,第一个成规模的构网项目则是2014年西藏措勤微网项目,也是全国首个VSG技术的应用案例。目前,阳光电源将构网技术已应用在全场景产品中,包括户用、工商业和大型储能,并且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落地开花。
顾亦磊在直播中强调:“构网技术让储能从‘能量容器’升级为‘电网稳定器’,当下阶段适应于西藏等弱电网地区,但对于新能源构成的新型电力系统而言,构网储能必定是必需品。”
技术深潜:从“三电融合”到“因网制宜”
张朝阳在阳光电源智造工厂的探访中,重点解密了其PowerTitan2.0全液冷储能系统。
该系统采用“交直流一体化”AC存储设计,背靠背设计,容量达10MWh,较传统方案节省用地10%-30%。张朝阳对“一簇一管理、直流不出柜”进行了物理学解释。他认为,这套系统直接在电池柜内实现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从根本上杜绝了“直流拉弧”现象,并实现了一簇一管理,避免了“木桶效应”,既提高了产品安全性,又提升了系统能效。
对储能系统而言,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做极简设计更是难上加难。据吴家貌介绍,AC存储交直流一体设计,将电池柜和PCS 融为一体,只有一个箱体,布局更加简洁,节省了大量空间,减少了30%的占地面积,比如1GWh的系统占地面积可节省约10亩地,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在安装方面,传统的储能系统中PCS和电池柜是两个箱体,需要到现场完成接线、调试等工作,但AC存储是把电池柜和PCS放在一起,在设备出厂前就完成了预安装和预调试,实现“到站即并网”,真正做到让安装回归工厂,把安全留在现场。
另外,传统的储能柜里面,PCS和电池柜是两套独立的制冷系统,阳光电源的系统实现了一体化液冷,并搭载AI仿生热平衡技术,具备速冷、微冷、加热三种控温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了辅助功耗。
PowerTitan2.0全液冷储能系统底层逻辑是“三电融合”——将电化学、电力电子、电网支撑三大技术深度融合,即从电池到整个储能系统涉及的三大技术领域,实现系统级协同创新。
物理原理的工程转化,体现在多个维度:一是热力学与电化学的平衡:通过全液冷AI仿生热管理技术,电池温差控制在2.5℃以内,系统噪音≤75dB;二是电磁学与控制的协同:采用“增量式动态虚拟阻抗技术”,解决电网暂态功角失稳问题;三是系统动力学建模:通过百MW级实时仿真平台,模拟极端场景下的电网振荡,优化控制策略。
阳光电源的“因网制宜”理念,则进一步将构网技术推向场景化,应对全球范围内电网环境不一致的普遍情况。例如,在西藏长链式弱电网中,系统需应对高海拔、低惯量的挑战;而在沙特NEOM项目、沙特7.8GWh大容量黑启动项目中,光储联合构网需平衡沙漠高温与电网波动。因网制宜,守护电网的安全稳定,也是当前阳光电源构网储能的核心要义之一。
张朝阳对此评价:技术实力派阳光电源可称得上是构网储能最早的“践行者”,也是“中国制造”最好的诠释。
商业重构:从“价格内卷”到“产品溢价”
2025年,储能行业深陷价格战泥潭,系统单价跌破0.5元/Wh,部分企业毛利率不足10%。
然而,阳光电源却能维持产品价格杀出低价市场,其核心竞争力源于三大维度:一是阳光电源储能产品构建了全生命周期安全壁垒:通过500+项严苛测试认证。
针对锂电池储能安全困境,2024年11月,阳光电源重金投入约3000万,对20MWh PowerTitan2.0进行了最大规模、最长时间的真机燃烧不蔓延测试。早在同年6月,阳光电源主动燃爆PowerTitan1.0真机,宣布完成全球首个储能系统大规模燃烧测试。
阳光电源PowerTitan2.0燃烧测试中,布局4台100%满电负荷的储能柜,其中A柜和B柜仅隔15厘米间距,这一距离已达极限。阳光电源还在测试中主动关闭所有柜体的消防系统,使得舱体处于“无保护”状态,安全风险大幅增加。但凭借被动防火结构设计,测试中4台储能柜所有舱门均未烧穿。
二是商业模式升级上,阳光电源已经构建起独一无二的企业优势。比如在沙特Amaala度假区760MWh项目中,构网技术不仅保障微网稳定运行,还通过电力辅助服务、容量租赁等模式,显著提升项目内部收益率。
三是,技术标准的话语权争夺,成为行业分水岭。阳光电源已主导参与《构网型变流器通用技术规范》等国标制定,并通过全球首个CQC构网认证。
当前,阳光电源的构网储能版图已覆盖沙特、澳大利亚、英国、芬兰等,其中与沙特的7.8GWh项目最具里程碑意义。吴家貌透露,该项目采用1500多套PowerTitan2.0系统,通过“交直流一体”设计,显著提升储能效率,同时也提升安全性,满足沙特严苛的电网安全标准。
产业启示:长跑者的“物理公式”
顾亦磊在直播尾声总结道:“储能技术的进化,本质是能量转换效率与系统稳定的博弈。”
这场博弈的背后,是阳光电源坚持20年的“长跑公式”:一是研发投入比重高:目前,阳光电源已有超6000名研发人员聚焦电力电子、电化学、电网支撑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顾亦磊直言:“当前这种配置在储能领域绝无仅有”。
二是生态协同。在国内,阳光电源与华电、华能等央企共建西藏保供项目,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在海外,阳光电源也非常重视本地化支持,重视全球供应链的整合和合作。
三是全球化布局。由于储能电站的生命周期很长,客户非常看重后期的运维服务能力,阳光电源还在全球布局了520多个营销服务网络点。
张朝阳也在直播中表示,正是阳光电源在产品、技术、服务等的极致追求,使得以其为代表的“中国制造”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让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结语:能源革命的“时空折叠”
当张朝阳用微分方程诠释新能源的瞬态响应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物理学的优雅,更是一个产业穿越周期的生存智慧。
构网型储能的价值,不仅在于平抑电网波动,更在于重构能源体系的“时空秩序”——将西北的风光“折叠”至东南负荷中心,将白天的盈余“存储”至夜晚的峰值。正如顾亦磊所言:“未来,构网能力将成为储能系统的生存必需。”
这场物理课,最终揭示了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在能源革命的坐标系中,唯有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实践,以长期主义对抗短期博弈,方能在“双碳”征程中,书写属于中国制造的“引力方程”。